焦点滚动:崇雍大街再现“文风、京韵、大市、银街”
东四北大街492号精时钟表店改造后。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
东四北大街492号精时钟表店改造前。
北京是一座建在古都上的城市,老城更新是永恒的课题。东城区崇雍大街历时4年完成整治提升,焕新亮相,历史风貌充分保护、人居环境有效改善,再现“文风、京韵、大市、银街”。
近日,东城区副区长孙扬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与其他的老胡同、老街巷修缮相比,崇雍大街的“变身”坚持整体谋划分步实施,打造老城复兴标杆工程。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着力提升街区环境温度。创新运用“修旧如旧”工艺,尝试“新旧结合、内外兼顾”,实现“老街巷”“新生活”。崇雍大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中部,南起崇文门,北至雍和宫桥,从北至南依次由雍和宫大街、东四北大街、东四南大街、东单北大街4条首尾相连的大街串连而成,全长5.2公里。自元代以来,这里既是京城通衢要道,又是商业繁华胜地,它作为连接天坛与地坛的重要轴线,可谓“天地之街”。
前期
搜集挖掘4800余份基础资料
新京报:崇雍大街“文风、京韵、大市、银街”的设计定位是如何形成的?
孙扬:在设计前期,全面梳理崇雍大街历史文化沿革与脉络,深入挖掘建筑背后的历史。其间,设计团队从多个部门搜集挖掘了4800余份基础资料,内容涵盖文史研究、规划导则、标准体系、技术数据等方面,其中包含元代以来各时期历史地图、历史照片209幅,建立了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城市基础现状专题图层和业态台账,拼接了沿街立面1960年原貌图,调阅了地铁五号线建设时的站点、隧道地下工程信息,并基于IC卡、公交出租车GPS、手机信令等行为轨迹大数据,构建了城市供给和群众需求关系,多维度综合呈现了崇雍大街的空间结构和城市运行现状。
基于以上历史资料信息,重点编制了“崇雍大街城市设计导则”,经过充分研究,确定了崇雍大街的整体定位是“文风、京韵、大市、银街”。其中:北起雍和宫大街北口至石雀胡同西口止,定位为“文风”,具体细分为“慢街素院、儒风禅韵、贤居雅巷、文旅客厅”;北起石雀胡同西口到东四四条西口止,定位为“京韵”,具体细分为“京味文创、赏游中西、国风静巷”;北起东四四条西口到史家胡同西口止,定位为“大市”,具体细分为“大市商街、礼乐文坊”;北起史家胡同西口到崇文门止,定位为“银街”,具体细分为“活力银街、协和故韵、时代风范”。
在日常实用需求调查方面,设计团队到家家户户登门拜访、沟通交流。同时,还上线公众参与小程序“识图”APP,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还专门建设崇雍展厅、雍和客厅等进行公众宣传、规划释义、政民互动。
修缮
使用旧砖141万块、旧瓦31.2万块
新京报:崇雍大街在改造的过程中,通过哪些手段来体现恢复性修建?
孙杨:在改造过程中,首先是坚持设计“做减法”。雍和宫大街由建筑外立面向公共空间延伸,向道路两侧临街院落延伸,对城市道路、人行步道以及街道两侧50米至80米范围内的街区风貌进行整体把控。先后沿街拆除违法建设307处、1.4万平方米,封堵违规“开墙打洞”116处。在现状传统建筑改造中,通过拆除原来的外包门罩和片砖,重新恢复传统拍子式铺面房或四合院的规制。
其次,坚持“修旧如旧”,严格落实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要求,与古建专家、文物部门形成联动,科学实施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工作,在崇雍大街施工过程中总共使用旧砖141万块、旧瓦31.2万块,雍和宫大街和东四南北大街旧材料回收利用分别达到约占80%和43%,翻建如意门、西洋门、随墙门等各类宅门80座,保护性修缮16处历史建筑。恢复传统做法,使用干摆、丝缝、淌白等各种砌筑工艺,以及“黑红净”“铁红”等多种院门配色及门板楹联,让风貌恢复原汁原味。针对部分重点建筑,还进一步扩大考证渠道,广泛搜集老电影、老新闻等历史资料,例如,坐落在东四北大街492号的“精时钟表店”,其门窗的调整是从上世纪50年代老电影《风筝》里找到的痕迹,采用铁红色、实木材质,恢复了具有时代风格的门扇和窗户。
此外,注重留住胡同记忆与乡愁。整治提升工作中不仅保留了吴裕泰、烤肉宛、同日升等老字号商铺,还改造提升了永安堂、四联美发、藏医院、口腔医院雍和宫门诊部等便民服务网点,特别是对于深受群众喜爱的老店、小店,积极帮助其就近进驻、改造重返。
创新
居民和商户可自由选择牌匾样式
新京报:雍和宫大街作为崇雍大街的示范工程,其改造有何特点?后续东四南、北大街的改造提升,在雍和宫大街改造经验的基础上,有哪些创新和突破?
孙扬:雍和宫大街改造实现三个创新:实现“多杆合一”“箱体三化”;居民和商户可以自由选择牌匾样式;利用拆违腾退空间打造景观节点。
比如,雍和宫大街900多米的路段中,各类杆体种类和数量众多,因设置标准各异且缺乏协调,形成重复建设,设置凌乱。在改造过程中,雍和宫大街撤除冗余杆体126根,设置“智慧道路设施综合杆”79根,首创全市“多杆合一”的示范样板。
东四南、北大街在改造提升过程中,延续了雍和宫大街建筑风貌恢复修缮、利用腾退空间打造景观节点等具体做法,也有创新和突破,如探索“统规自建”有机更新范式,以激发街区自主有机更新的动力,推动“慢行优先”“健步悦骑”等。
理念
注重完善五分钟便民服务生活圈
新京报:崇雍大街的“变身”与其他的改造提升有何不同?
孙扬:首先是坚持整体谋划分步实施,打造老城复兴标杆工程。与“新总规”对接、与崇雍大街整体定位对接、与街区现状问题对接,把整条大街、背街后院、公共空间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着力提升街区环境温度。注重完善五分钟便民服务生活圈。实施还路于民,还绿于地,利用腾退空间扩容步道、留白增绿,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
同时坚持共建共享,形成多元参与城市治理的格局。一方面,通过社会化运作,凝聚设计、施工、监理、全过程、责任规划师等专业力量。另一方面,改造提升践行“社区共治”理念,同时在“统规自建”上取得突破,让在地居民、商户等多元主体深入参与到个性化的方案设计中,将居民的情感和生活需求纳入考量,兼顾“大家”的风貌和“小家”的适用。
管理
强化联合整治养护 解决新发冒头问题
新京报:未来如何让崇雍大街的历史风貌得以延续?
孙扬:首先,根据崇雍大街建筑风貌管控导则以及大街常见问题,制定明确职责分工,为大街管理提供明确的标准和规则。其次,统筹利用好大街管理服务队伍,建立统筹联动机制,以清扫保洁等常态管理为基础,综合行政执法队定点包片检查为强化,街道城管办、社区、网格中心、责任规划师等部门和大街单位共同参与,常态化开展大街管理服务工作。其三,建立大街商户变更“审批流程”,针对商户外立面、牌匾、橱窗变更,通过商户申请、商会(分会)初审,规划责任师把关与提出修改意见,街道审批的流程对大街建筑风貌和经营业态实施把控。
强化联合整治养护,解决新发冒头问题。由街道牵头,针对崇雍大街整治提升后陆续出现的私设户外广告牌匾、擅自设置空调外机、私自安装雨搭、占道经营、非机动车乱停放等问题,持续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联合集中整治,通过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组合治理,确保大街秩序持久规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