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今日讯!京城逛旧书店忆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逛旧书店是一件极有兴味的事情,北京可能是最适宜的城市了。琉璃厂过去旧书铺子林立,留下了很多文人的踪迹。如今,琉璃厂只有中国书店,相比苏枕书笔下的京都古书街,有了一定差距。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到琉璃厂去看旧书,清幽的街道、古朴的建筑以及书店内静谧的氛围,都太适宜淘书了。
在中国书店寻书的一大乐趣,就是偶尔可以碰见一些名家的旧藏。台湾出版人吴兴文就是在中国书店翻到了中国第一张藏书票,堪称奇遇。而我读到一则关于香港报人张契尼的掌故——其人藏书甚丰,但他去世后,藏书基本都被后人送到了中国书店。这位作者写他赶到中国书店,看到两架子的张先生的藏书,挑了一些,其中有一 册《Aduventures in English Literature》,此书中每一页,都写有英文批注。我当然没有这么幸运,但也屡有一些小收获。有次我去中国书店,在书架上翻到了一些旧书,记得有岳麓版初印的《瓜豆集》、上海古籍版初印的《唐诗百话》以及花山文艺社的《暮年上娱》,尤其是后一种,我寻觅已久。这些书的扉页上都盖有一枚“鑒斋”的藏书印,且保存完好至极,应是位老先生的藏书。
琉璃厂的中国书店,我是隔段时日,便会去转上一回。散落北京的其他中国书店,大多都是邂逅。在北京读书时,距离中关村的中国书店最近,但那时候爱逛新书店,有次去昊海楼买书,和友人在旁边的中国书店,看到玻璃柜中有各种名家的签名书展,非常悦目。归来后,还特别写了一篇《签名本风景》,此后也就格外留意签名本了。印象亦深的一次,也和签名本有关。有次去北大听课,出小西门后,到中国书店,在二层看到一个签名本的展售,其中不少是吴小如先生的旧藏。我颇喜欢北大中文系吴组缃先生毛边签赠的《历代小说选》。去新街口的中国书店,则是某次去三十五中的周氏兄弟旧址参观,也就是过去的八道湾。出了地铁不远,竟是中国书店,于是折进去看了看,买了一套舒展编选的《钱钟书论学文选》,品相极好。几年前的春节,去黄寺访友,在地安门转车时,偶然见到了中国书店的燕翅楼店,于是带妻儿进去看了看。还有一次,和儿子去郭沫若故居参观,亦顺道到这家中国书店去看书。记得那次买了一本钟敬文先生的《西湖漫拾》,很古朴的小书,是民国翻印本。有位女店员,待客很富耐心,买书也有如沐春风之感。
北大和清华附近,过去也是旧书店甚多,如今已多烟消云散了。记得之前每到周末,北大便在小西门附近设旧书市,那时我常去闲转,但似乎并没有买到什么特别的书。倒是北大浴池的对面,曾有一个很小的旧书铺子,我在傍晚时分从那里经过,匆匆进去,看到满架旧籍,灯光昏暗,花了10元钱买了一册钱钟书的《谈艺录》精装初版本。出了北大西门,在北大资源楼后面的一个车库里,亦有一家旧书店。有次和几位同学去逛,不知什么缘由,与书店老板聊起了王小波,一时颇为投机,谈兴甚浓。那天买书后,店主一定要赠我一册崔卫平编选的王小波纪念文集。清华的旧书店似乎也集中在西门附近,记得去过几次蓝羊书坊,但那里除了旧书,主要是文艺青年淘电影碟片的好去处。一个假日的雨天,我特意去了清华西门的前流书店,在一个小胡同里,店门前绿藤缠绕,更显清幽。那天遇到一位老者,似乎常来旧书店,他感叹说,买书是会上瘾的,但一生读过的书,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可谓对书爱恨交加,我不由会心一笑。在前流书店,我买到清华美院的一位老教授的藏书,是郁达夫的《闲书》,扉页有这位教授的毛边签名,很清秀。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多旧书店都闭门谢客了。姜寻主持的模范书局可谓后来的昙花一现。模范书局一改旧书店的简朴乃至寒酸,而是显得分外时尚和典雅。我去过几家,其中一个设在杨梅竹斜街的一个二层老建筑里,一个设在中华圣公会的教堂里,还有一个设在北京科技会堂。在模范书局,几乎不需要“淘”,这里的每一本书,都是经过书店主人精心挑选的,就看你是否有兴趣。在模范书局里,捡漏儿是不可能存在的,我曾略抱怨这里的书价昂贵,姜寻却说,好书就应该如此。模范书局有很多港台本,诸如张爱玲、董桥、许定铭等人早年的书,非常齐全,但都价格不菲。我买过其中一两本,想着来日方长,但现在看看,买自己喜欢的旧书,必须要趁早。有段时间,我很想把董桥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集子收齐,便想着去模范书局看看,但姜先生去世不久,这家书店就关张了。我极欲买到的那几册集子,便曾在模范书局的架子上。而我还曾和姜先生约定,待我的新书出版了,也要放在他的店里出售。如今,我的书已经出版了,但去过的那家模范书局却没有了。
与模范书局有些类似的,应是佳作书局。有次去798,恰好同游的友人也是位爱书人,他带我去了佳作书局。这里有一个专门出售外国艺术画册的区域,我虽然对画册极有兴趣,但并不研究艺术史,故而对这些异国珍籍,敬而远之。尽管如此,我很希望这家书店能够长久存在。说来,我之所以希望旧书店存在,因为每一家旧书店里,你都有几乎不同的收获,那是过去无数旧书的重新组合,犹如无尽的宝藏一样。而在新书店里,特别是在趣味相近的新书店里,你的感受往往是一致的。故而在旧书店里看书,很像是一次次的奇遇,十分美妙。如今网络旧书店兴起,但我依然还是喜欢那种旧书店里淘书的感受,因为每一次逛旧书店,就是一次特别的旅行,是半日的闲暇,是一种别样的仪式感。在网上淘书,这种感觉是完全没有的。在旧书店,可以去摩挲、翻阅、比照,闻到旧书所散发的独特的气味,甚至还可以在这些旧书之中偶然看到一些手记,而这些东西如果在网上,便被店主提前告知了,这些突然带来的兴奋,便完全消失了。故而网络旧书店带来的,更多的是便捷,但丧失的,很可能是读书人对书长久的兴趣。
大钟寺过去也有几家旧书店。印象中,这里曾经卖过初版本的《域外小说集》,记得藏书家陆昕先生曾兴致很高地与我谈起,其经过真是一波三折。大钟寺似乎很快衰落了,我去过几次,有一次也是从这里经过,进去看了看,竟买到一册南京《开卷》杂志的特辑,为全国书市印制,印量很少。这本读书民间刊物,我之前在南京就见过,再相逢,似乎颇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感受,也从此和这家小刊物结缘了。大钟寺的红墙绿树,分外古朴与幽静,读书人在这里淘书,似乎也有着特别的雅趣。
什刹海的荷花市场过去也有几家旧书铺子,可惜我没有去过。中国社科院外文研究所的潘小松先生曾在那里淘到一册《莎氏乐府本事》,品相极好,是 英国兰姆姐弟写 的《Tales From Shakespeare》。他还买到一册《法国戏剧》的合订本,售价400元,他用1000元的新书来了个以物易物,真是颇有古风。荷花市场我后来去过多次,游廊蜿蜒,古木参天,荷花摇曳,游船行在什刹海上,真如在画中游一般。而这里的书店,早已杳无踪影了。之所以提及潘先生的买书旧事,乃是这里很有些像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但遗憾最终没有成为永久的风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