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小家尽善尽美 服务大家尽职尽责

霍书叶在社区负责防疫工作。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片)

霍书叶(右一)和丈夫、公婆的合照。受访者供图

霍书叶的一天总是从清晨七点开始,每到那时,病重的公公从睡梦中醒来,她要为公公做好早饭,洗头、洗脸。公公患有糖尿病并发症,稍用力的触碰都会在他身上留下红黑色的淤血,霍书叶得克服清晨的困倦,格外谨慎地控制自己每一次支撑的力道。

这样的生活已是霍书叶近22年来的日常,她丈夫原在青海某部队服役,“保家卫国,却难以尽孝。”丈夫在外的那些年,家里的大事小情都落在了霍书叶的肩上,她二十二年如一日照顾老人,陪伴孩子,挑起家庭的重担,成了外人眼里的“好军嫂”。对她来说,这是一份责任,也是对在外从军的丈夫最好的支持。

而在“好军嫂”的身份之外,霍书叶也从未放弃实现自己的价值。每天把老人送到医院透析后,她又赶回社区,投入工作。她是丰台区看丹街道育仁里社区的一名社区干部,疫情严峻的时候,她昼夜不停地组织筛查、转移居民。霍书叶说,“服务小家,我会尽善尽美,服务大家,我也想尽职尽责。”

家里医院两头跑 对丈夫报喜不报忧

提起自己22年的坚守,霍书叶总愿意从丈夫参军入伍的那一天讲起。那时他们还没结婚,走时丈夫穿着军装,看向霍书叶,“我可能没法一直陪着你,你还愿不愿意等着我?”她回答,“愿意,我会等你的。”

后来二人结婚,霍书叶成了“军嫂”。丈夫先是在张家口服役,后来调到青海某部队,负责运输,在高原连绵的山路上跑车。二人相距几千公里,丈夫跑运输时一去数天,少有信号,霍书叶就把思念化成一封封家书,和丈夫聊聊家里的情况,讲讲对他的想念。

丈夫寄回的信里,提得最多的就是父母。他父亲患严重心衰扩张型心肌病、2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母亲也患有严重的关节炎、胃病,而他远在青藏高原,一年半才能回家一次。霍书叶还记得丈夫那时总说“为国尽忠却尽不了孝,看到父母身体不好心里揪着难受。”

霍书叶理解丈夫的感受,“他常年在外无法尽孝,我选择了做军嫂,就要让他能够更安心地保家卫国。”她搬到公婆家里,主动承担起家务,没有过一句抱怨。

2001年至2012年间,霍书叶公公先后20多次住院治疗,她家里医院两头跑,一边照顾上学的孩子,一边把饭菜送到医院。一有时间,就守在病床前给老人按摩缓解病痛,洗头洗脚清洁卫生,“那时和公公一个病房的病友都特别羡慕,夸公公有个好女儿,公公说是儿媳妇,大家都说这儿媳妇和闺女一样。”

后来霍书叶的公公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后出现供体排异,连续三次的激素冲醒彻底击垮了身体免疫系统,只能靠静脉输送营养液和少许流食维持,出现了大小便失禁现象,霍书叶就每天清洗被褥、擦身、喂饭……对霍书叶来说,她早已把公公当成自己的父亲来对待。公公身体渐渐恢复后,却总是心情不好,吃不下饭,霍书叶每天变着花样研究菜谱给公公做菜,“他胃口不好的时候,我就给他做点河南的疙瘩汤,怕油腻的时候,就做点少油的水漂丸子。”

那段时间里她的孩子还在上学,她每天把孩子送到学校,又坐公交赶到40公里外的公公的医院送饭,她没和丈夫提起,自己晕车,每天几个小时的公交总让她头晕难忍。

霍书叶的丈夫回忆,自己在青海当兵的那几年,妻子总是报喜不报忧。有一次父亲生病住院,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他是后来才在父母的讲述中知道,“她怕我担心,家里有事总是默默地自己扛,我真的心疼她,做妻子难,做军嫂更难,这么多年她却一直做得那么好。”妻子的支持一直给他最大的安慰,“不管在外面多苦多难,想到妻子在家里为我做了那么多,我就有了动力。”

组织居民做核酸 几乎24小时待命

2012年,霍书叶的丈夫从青海调回北京,霍书叶等了12年,终于等到一家人的团聚。丈夫回来后,在工作的间隙也能帮妻子承担些家里的劳动,“妻子为家里付出了那么多,回来之后,我想全心全意帮她分担。”

夫妻二人开始共同照顾父母,这让霍书叶终于有时间走出家庭了,“我也想为社会做点什么,奉献更多的力量。”她先后在丰台区新村街道、看丹街道工作,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霍书叶身在基层社区一线,又主动请缨到最危险的岗位值守。

2020年疫情形势严峻的时候,霍书叶早上上班前先把公公送去医院做血液透析,又回到社区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要统计社区中混管阳性的居民,逐个核实信息,落实人员管控。中午休息的间隙,她给老人做好顺口的饭菜留在家中,再抓紧时间赶着去医院接老人回家吃饭,“老人到家后我正好能赶上下午上班,时间不晚。”

疫情暴发以来,霍书叶习惯了这样“顾完小家顾大家”的生活。新京报记者从丰台区看丹街道获悉,三年时间里霍书叶先后5次带头组织社区居民进行集中核酸检测,8次组织居民进行全员核酸检测,50多次参与社区核酸检测点位扫码、维持秩序,数以百次为居家人员上门磁、送菜入户,不计其数地为居民进行信息登记、疫情排查、疫苗接种和流调数据核实工作,每项工作她都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看丹街道育仁里社区居委会副书记王莹回忆,新发地疫情暴发的时候,霍书叶头一个站出来,组织居民做核酸、扫码登记,几乎24小时待命,“她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王莹的印象里,霍书叶经常对大家说:“既然做了就不能放弃,要做到最好,为了上千居民,累了我也要接着干。”

对于霍书叶来说,照顾公公的22年让她对身边人能够换位思考,对居民的诉求也能更好地理解。她记得有位居民脾气很冲,和之前的“包楼干部”总是闹得不可开交,后来书记调换她去负责这位居民所在楼。她设身处地为居民着想,居民家里缺菜,她主动帮忙买,门前有垃圾,她也及时帮忙清理,居家时期药品不够,她帮忙联系,给居民开药。一段时间下来,那个“脾气很冲”的居民和霍书叶“变得很合得来”,封控结束,他还给霍书叶和同事写了一封感谢信。

回看自己照顾家人、奉献基层的这些年,霍书叶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变化,现在她“更沉着了,遇事不慌了,也更耐心了”,她和公公婆婆有了“像亲父母”一样的感情,也在社区的工作中广受认可。接下来的日子里,她想继续和丈夫一起做好“小家”中的家事,照顾好双方家人,也坚定地想要继续做好基层工作,和“大家”站在一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