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信息:火热的冬天
相比以往的“猫冬”,如今的京郊冬天大不一样了。网红打卡地多了、线上线下项目多了,冬天奔郊区成为城里人的新时尚……曾经的冬闲,闲不住了。
来冬奥之城延庆,在“雪游龙”里感受“冰上F1”的极速刺激;去平谷体验沉寂了40年的高跷会;走进雁栖湖畔国际会都办起的雁栖大集淘货……广袤的京郊大地,冬天已经有了更多新的生机和景致。京郊冬季火热的背后,是一场正在上演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实践。
春节期间,八达岭滑雪场迎来客流高峰。本报记者 刘平摄
(资料图片)
告别“猫冬”
要肖旭十多年前嫁到了延庆海陀山脚下的前黑龙庙村,那时村子的主要产业是葡萄。在她的记忆里,每年十月上旬,天气渐冷,农户们就会把葡萄藤解下来,挖个小沟埋进去保暖,直到来年四月,刨出来重新种。
对于村民来说,埋葡萄藤,就意味着要“猫冬”了。
“一天就吃两顿饭,早晨八九点吃早饭,下午三四点吃晚饭,天黑了,炕烧好了,一天也就结束了。”要肖旭回忆曾经的冬日生活,既悠闲又单调。
当时,出村的公路只有一条,出村的公交也只有一趟。临近新年,要肖旭会坐上每个月只来两三次的班车,到批发市场买菜、囤年货。回到家,还得提前把一些耐保存的油炸、腌制食物做好,等着过年吃。
不少村民也讲了他们的“猫冬”见闻,“那时也有游客来看冰灯,但都是路过我们村子,没人进来”“村子的马路坑坑洼洼,汽车一过尘土飞扬”。
崇山峻岭,大地冰封,田野寂寥,庄稼沉睡。“猫冬”曾是这里人们冬日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像前黑龙庙村这样的典型北方农耕村庄,京郊大地上比比皆是。
近些年,寂静的山村开始焕发新的活力。
“大概在五六年前,村子煤改电,冬天终于不那么乌烟瘴气了。家家户户的宅院粉刷一新,重新铺了柏油路,干干净净的。最大的变化还是游客,他们不再只停留在村口,而是会走进村子转转。这两年民宿多了,餐厅多了,咖啡厅也多了。”要肖旭为家乡的变化感到自豪。2019年,她成为了一名民宿管家,为慕名而来的游客服务。
今天,来京郊过冬不再是冷门选择,大山里正在燃起新的热度。这两年的春节,城里人纷纷往山村里“扎”。不只是张山营镇前黑龙庙村,千家店镇长寿岭村、康庄镇火烧营村、井庄镇柳沟村等众多村落已经成为民宿聚集村,冬季活动丰富多彩。
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在兔年新春首次开放,2022年至2023年雪季,也是无数人期盼已久的“冬奥体验季”。隆冬时节,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里格外火热。结伴一起学滑雪的、体验“冬奥版”高山索道的、带着孩子重温冬奥冰雪项目的、爬上2198米山巅“一览众山小”的……
数九寒天,村里人再也“猫”不住了。这个春节假期,北京乡村游累计接待游客134.1万人次,比2019年增长22%;营业收入16289万元,同比增长18%,延庆、怀柔、密云成为这个假期游客接待最为火爆的地区。
从过去的平淡寂寥到如今的火热非常,其蝶变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
澎湃的脉搏
驱动力之一,是京郊大地上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四通八达的路网,正像是澎湃的脉搏,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北京城区出发,只要1个多小时,就能在延庆入住冬奥村运动员的“冠军房”,就能领略到雁栖湖的秀丽风光,就能到丫髻山脚下参与丰富的文化活动。打开手机APP,轻触几下屏幕,便能搜索到五花八门的京郊“网红打卡地”“热门玩法”。城区和京郊的距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近在咫尺”。
以北京城区为中心,往东南有“京沪”“京津”,去西南有“京港澳”,跑正南有“京开”,走东北有“京承”,朝东部有“京哈”“京平”,到正北有“京藏”。从各个方向进出城区,都会有高速公路可供选择。
十几年前,国内首条市郊铁路——北京市郊铁路S2线开通运营,引来众多关注。它连接起了繁华的中心城区与静谧的市郊区域。如今,被称为“小火车”的市郊铁路已达4条,不仅补齐了城市轨道交通短板,更通过通勤化、快速度、大运量的特性丰富了城市功能。
翻阅20年来一份份北京交通年报,记者看到了市民往来城、郊区出行的生动变化。20年前,北京市用于公路和城市道路建设的投资占到交通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0%以上。2008年后,北京大量轨道新线陆续开通。2017年,轨道交通出行在公共交通出行中的占比也从8.7%增至47.5%。2021年,北京轨道交通客运量达30.68亿人次。近十年间,市郊铁路里程由73公里增至365公里,网红“小火车”为京郊居民通勤提速;近十年间,北京地铁运营线路由16条增加至27条,“大站快车”,让半小时“穿城”成为可能……
线下有多种多样便捷的出行方式、线上则有五花八门实用的网络平台。虚拟世界的高速路网,也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近些年,展示京郊旅游、乡村生活的热门照、网红文、短视频愈加火热。点亮手机,轻滑屏幕,京郊的美便展露无遗。利用网络媒介,市民足不出户便能“云游”京郊,挑选自己心仪的目的地,而新农人们则在网络平台上尽情展示自己,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也能火“出圈”,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实打实的效益。
北京市通信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底,北京市已建成并开通5G基站7.3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5%,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33.1个,居全国首位。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为京郊游注入了活力,更拉进了城区与郊区的距离。
巨大的“磁石”
沿着平坦的道路驶向远方,可以看到闪耀京郊的一颗颗明珠——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两馆一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园博园、服务国家顶层国际交往的雁栖湖国际会都……这些举世瞩目的场馆,像一个个巨大的“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和资源奔向京郊。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孩子们在园博园内新开业的地球球幕里玩嗨了。这座半圆形的建筑有着地球的蔚蓝外观,内部则采用了环绕全景声以及心跳式低频爆炸技术,具备360°裸眼3D效果,孩子们在科普活动中,沉浸式地感受了一回宇宙空间的震撼。
非遗展示、汉服巡游、老北京小吃体验……远近闻名的园博园冬日精彩活动不断,成为京郊过大年的热门去处。
“在申办园博会之前,这里还只是永定河畔的一片荒滩,治理前曾有一个深达30米、面积10公顷的大沙坑。经过生态修复,变成了繁花似锦的下沉式花园,完美诠释了‘化腐朽为神奇’的生态理念,在当年堪称生态修复的典范。”丰台区园林绿化局绿化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说。
如今,园博园的内涵与外延早已超越了当年的那一场盛会。在这座大场馆的驱动下,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带动了商业、服务业等的蓬勃发展。重大产业项目的建设,大大提升了区域医疗和教育等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提高了百姓收入,也让区域民生福祉得到有效改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座大场馆,带动了一座城,富了一方百姓。
这个春节假期,稳居乡村游接待人数榜首的当属延庆。七天假期里,全市乡村游的游客超半数都奔向了这座“最美冬奥城”。延庆共接待游客75.8万人次,占全市乡村游接待游客总数的57%。“冬奥人家”等乡村精品民宿基本满房,共接待游客8.4万人次。
延庆奥林匹克园区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三大赛区之一,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及延庆冬奥村合称“两馆一村”,这份沉甸甸的冬奥遗产在这个冬季“热雪沸腾”。截至2023年1月底,园区累计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冬奥村酒店客房销售量达4万间夜。尽管山区天气寒冷,市民游客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却格外高涨。
冬奥会后,延庆体育产业也有了长足发展。2023年一开年,13家企业签约进驻中关村延庆园,在冬奥赛区生根发芽,其中体育科技类企业占比越来越多。在整个冬奥会的筹办和举办周期里,中关村延庆园先后引进了350余家体育类企业,极大带动了投资消费和当地就业。
“在冬奥会举办之后,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的冬奥金名片进一步擦亮,我们的冬奥遗产得到了进一步利用。”延庆区文旅局副局长刘满利说。
放眼北京城市周边,家喻户晓的大场馆比比皆是。雁栖湖畔的国际会都、北京世园公园、国家植物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等都成了热门景点,为当地旅游的火爆持续输血。大型赛事、大型活动闭幕后,大场馆不仅继续服务专业赛事、积极面向大众开放,更不断挖掘场馆的功能和价值,满足多样化的市民需求,带动区域发展。
内心的渴望
冬日火热的驱动力,也来自人们内心的渴望。
在“80后”“90后”儿时的记忆里,冰场或许只是家门口结冰的水坑,雪上运动或许只是堆雪人、打雪仗。彼时,冰雪运动还被称为“贵族运动”。
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涂晓东表示,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有92.64%的群众通过自发的方式参与到冰雪运动中。
冬奥会不仅对全球冰雪运动员来说意义非常,对普通受众尤其是参赛地群众也是一次观念上的提升与更新。
这个冬季,在社交媒体上,“冰场”“雪场”已然成为热词,相关“种草笔记”“攻略指南”内容丰富。市民茶余饭后,常常能谈起参与上冰雪时的乐趣,冰雪运动与普通大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假期,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吸引了近2万人次游客。冰雪运动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2020年到2022年,北京市冰雪运动社会指导人员已由2.3万人提升至2.9万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后遗产报告》中提到,截至2021年12月,中国正式注册的各级冰雪运动社会组织达792个,是2015年冰雪运动社会组织数量的2.89倍。
与亲近冰雪一同被唤醒的,还有拥抱自然的渴望。
生态旅游、精品民宿、森林康养等新兴业态在京郊的生态涵养区兴起,徒步、登山、露营这两年火“出圈”。放眼近十年,“近自然”的绿化理念已逐渐被市民广泛接受,扎根京郊的各类户外活动不断涌现。
拥有厚实生态家底的京郊,自然教育也在蓬勃兴起。面对渴望亲近自然的人们,北京已在200余个城市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各类基地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及活动。活动之火爆,不少都要靠秒杀、拼手速才能抢到。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正是市民的殷殷期盼。生态意识提升最好的体现,便是市民会拿出宝贵的假期,约上亲朋好友,走出城市,走进自然,融入湛蓝的天空、干净的空气、茂盛的树林、清澈的河水之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第一线,一个个北京乡村正依靠强大的驱动力蓬勃发展,未来的京郊大地亦将翻开更加火热的冬日篇章。
专家观点
京郊越来越有韵味
高巍
无所事事“猫冬”的状态,是几十年前京郊不少村庄冬季的缩影。农民们半年忙半年闲,多数人家不那么富裕。近些年,郊区建设起来了,郊区人逐渐富裕起来了,春节的年味也越来越浓了。
得益于交通的飞速发展,城里人开着小轿车说走就走,公交车连接了北京城区与山区,轨道交通诞生了网红景观线路。放眼郊区,村民将房子翻盖或者出租,建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宿。其中不少民宿村成了网红村,直接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京郊游越来越受欢迎,甚至说已经成为了潮流。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了吸引更多市民来郊区旅游、消费,各郊区的民俗活动也越来越受重视。延庆9个乡镇的10个重点民宿聚集村举行了非遗体验活动,怀柔的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办起了雁栖大集。北京葡萄大观园、世博园、园博园等也都游人如织,疫情之前的热门活动正逐步复苏。
近些年,京郊不少大型活动办起来了、大型场馆兴建起来了,在带动作用下,京郊过大年正逐渐成为热门选择。市民不难发现,如今一些乡村旧俗逐渐消失,新的民俗形式不断涌现,传统民俗活动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展现出了勃勃生机,这正是京郊焕发活力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的京郊游,还需要更好地将蓬勃发展中的民宿产业与当地的特色资源相结合,让民宿体验不仅可以休养身心,更成为感受民族文化魅力的契机。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京郊,在住宿、消费的同时,还能感受当地文化特色,让物质和精神感受有机统一。
(作者系北京民俗学会会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