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发力——共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体发力
天安门以东30公里,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建设热火朝天。春光洒向热土,京冀大地上处处有“协同中发展、发展中协同”的场景。
(资料图)
高质量发展不是城市副中心“一区之事”,而是京津冀共同谋划的“同心圆”。近年来,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从签协议、建机制等基础性“播种”工作开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重点突破到多点开花、由协同发展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大工程,涌现出一系列示范项目,为两地市民带来诸多红利。这背后离不开机制的创新保障。记者对话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了解到两地协同对接机制在发展中建立,在建立中创新,在创新中实现跨区政策、任务、项目重大突破,让美好蓝图照进现实。
跨区对话
把“施工图”转化为“行动手册”
2月10日,城市副中心管委会的会议室里正举办一次紧张高效的对接会。城市副中心、廊坊市及北三县的工作专班通过线上视频方式,就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2023年工作要点内容进行讨论。
“科学研究编制轨道交通平谷线河北段TOD综合开发规划,要把这条事项加入到今年的工作要点中。”
围绕双方关注重点事项,副中心发改局王媛在一打A4文件上勾勾画画,有的核校目标要求,有的修改工作事项。同时翻开与工作要点相匹配的任务分解清单,在相应位置做标记。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确保列入2023年两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任务、项目三大清单严谨准确。
从2020年开始,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每年都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和任务分解清单,结合两地工作进度、目标,量化具体工作。从去年9月至今年2月,诸如此类的对接会已开过多场,哪怕是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编制团队也以视频会议等方式,始终保持紧密联络。
几年来,一体化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城市副中心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发挥好桥头堡的作用,带动京津冀周边地区,特别是廊坊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这是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政治任务。”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发展改革局常务副局长姚伟龙说,“我们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将两地打造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质量样板和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支撑。”
对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的发展,中央提出了“四统一”的要求,即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发布了《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统一规划是核心,也是重中之重。”姚伟龙说,“双方近年来不断深化沟通合作机制,力求把‘四统一’落到实处。”
顶层谋划
行针布线落准落实“四统一”
开门做规划始于2020年,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规划起草过程中,不但与国家和市级规划衔接,还首次与廊坊市及北三县等地的规划对接。
要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其间,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和通州区联合组织开展社会问卷调查,1.8万份有效问卷中,24.93%的人住在通州之外的京津冀都市圈。不少人表达了在交通、医疗、产业等方面,希望加强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的联络的热切愿望。
这些建议被送到规划编制团队的案头,得到高度重视,在规划编制中充分借鉴吸收,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规划勾画出的地区发展图景,也成为各级各部门的行动指南。
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造就了潮白河两岸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去年7月4日,在疫情形势吃紧的情况下,通州区常务副区长与廊坊市常务副市长通过线上会商的方式,共同主持召开了一场重点工作视频对接会。潮白河生态绿带规划与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衔接及实施是其中一项议题。
自2020年开始,按照《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要求,副中心规自局开始起草《通州区与北三县交界地区生态绿带规划》。2021年6月,该局与廊坊市有关部门成立规划工作专班,将两地生态绿带规划成果进行整合,并组织征求了两地32家相关部门意见,形成两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2022年,随着对接机制的深入,规划内容一再深化——副中心规自局跨部门与市、区园林部门深度对接,与《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概念规划》的有关内容进行衔接和整合,并将原《通州区与北三县交界地区生态绿带规划》更名为《潮白河生态绿带规划》。“可以看到,名称上已经不分地域名称了,而是以潮白河为载体,两岸整体规划。”副中心规自局规划处科员郑兴说。
事实上,不止规划统一。在规划形成的过程中,两地联合成立交界地区贴边建设执法督查专班,统一管控,形成工作方案,共同监督贴边建设行为。抓紧推动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边界、协调控制区范围研究,结合现状推进节点方案设计及4个专项研究,进一步统一政策和标准。
两年来,仅副中心规自局组会参与的牵头业务部门层级对接会就达几十场,前期对接频次更是接近一周一次。抠细节、量化指标、落实主责单位……各部门密切配合,该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进入上报阶段。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统一规划对接,从源头上就避免了各自为政、互不咬合的状况,共同绘制京津冀协同发展宏伟蓝图。
灵活对接
以问题为导向“见招儿拆招儿”
两地对接并非“走过场”“拍脑袋”,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建立起规范有序的长效机制。
2021年,城市副中心管委会、通州区政府、廊坊市政府联合印发完善一体化发展工作协调机制方案,完善了主要领导定期会晤、牵头部门对接调度、地区常态化沟通、信息报送和联合宣传制度四个层面的工作机制,共同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常态化对接推进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工作落地。
在对接方式上,形式灵活多样,如座谈、研讨、考察、视频连线;在对接层级上,主要领导、牵头部门、属地政府等各层级均建立了对接机制。碰到难啃的“硬骨头”,更是多方合力攻坚。
轨道交通平谷线(M22线)备受期待。其规划线路西起东大桥,向东至城市副中心,经河北省燕郊镇,终点在平谷区。地铁建设本就牵涉多方、耗资巨大,平谷线又在京冀之间来回穿行,势必要多地紧密协同,才有可能在规划建设、投资模式、成本分担、利益分享、运营模式等环节达成一致。
以平谷线为例,两地探索出跨省重大项目审批和实施模式。两地创新成立了平台公司,作为本项目联合实施主体,统筹负责开展项目投资建设及后续运营等事项。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一次次对接会,有力推动了这条轨道交通的落地。去年12月中旬,北京段车站全面开工,一项项工作都在加速推进。
共识在频繁的沟通中逐步建立。
2021年10月,在两地发改和教育部门共同推动下,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揭牌。学校位于燕郊高新区思菩兰西路西侧,北距102国道2.3公里,与城市副中心隔河相望。
“为让这一重磅教育资源落户燕郊,该议题基本出现在当年所有层级的对接会上。”副中心发改局王媛说,“两边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不均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带来区域发展的机遇,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逐渐向北三县延伸,带动当地公共服务提质升级。”
实现教育资源延伸既要“送得出”,也要“接得住”。“两地教学环境和师资待遇,包括使用的教材、基础设施标准都不一样,还要考虑师资意愿等,前期要耗费大量精力研究方案,后续还要逐项追落实,不亚于‘绣花’。”
单就教育基础设施中对桌椅的规定这一项来看,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作为新建校,其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一定要达到北京的要求。教育硬软件上都要达到同标,并不容易。最终,历时两年,该校在2022年春天全新开学。
“协同的目标就要多方都获益——城市副中心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北三县居民也能共享发展红利。”王媛说。
创新脚步
搭建可持续的“生命系统”
近年来,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各领域成效显著——交通“一张网”越织越密、生态“一盘棋”稳步落子、产业“一条链”越拓越深、公共服务“一站式”覆盖越来越广。
从协同发展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
2023年,北京市、河北省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现有工作对接机制基础上,构建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架构——组建理事会作为决策层,负责研究议定区域内重大问题,协调两省市有关部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廊坊市及北三县统筹推进重要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工作事项,督促推动任务落实。
据悉,理事会下设执委会,负责研究拟定制度规则、重点规划、工作要点、支持政策、改革事项、重大项目等,报请理事会同意后协调各方面推进落实。
理事会、执委会还可根据工作需要邀请京冀两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建言献策。
城市之间协同发展绝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社会资源的机械组合,而是一个有机复杂可持续的“生命系统”。理事会、执委会将是这个系统的“大脑”所在。
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势必使北京市、河北省进一步发挥主体责任,形成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把两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转化为“施工图”和“行动手册”,共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