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消除受污染用地约490万平方米

记者今天(3月24日)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获悉,近年来北京消除受污染用地约490万平方米,为首都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建设用地。原东方化工厂变身“城市绿肺”,首钢老工业区转型奥运场地,成为全国绿色转型发展典范。

原东方化工厂变身“城市绿肺”

北京市是全国最早开始防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的城市之一,早在2004年就陆续开展了有关治理工作;2016年,国家“土十条”印发实施后,又率先实施了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地”管理。


(资料图片)

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划定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实行分类管理。对复耕复垦的新增耕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守好耕地准入安全底线。对受污染耕地,全部采取种植结构调整、休耕轮作、优化施肥等安全利用措施,保障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按照“产出一季、检测一季”的原则,协同监测食用农产品质量,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

同时,北京把好建设用地“入口关”,每年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督促名录内单位依法完成隐患排查、自行监测等工作;创新开展7000余家关停企业原址用地筛查,及时将腾退土地纳入监管范围。把好建设用地“出口关”,实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近年来消除受污染用地约490万平方米。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副处长郑磊举例,1978年,东方化工厂建成后,曾经历了一段辉煌的时期。但是,长期生产活动,导致厂区内土壤“伤痕累累”。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整体建设过程中将东方化工厂原址纳入其中,将土壤污染绿色管控与园林造景紧密融合。通过实施“生态阻隔、生态恢复、绿色评估”措施,打出绿色管控“组合拳”,还创新提出“生态保育核”概念,动植物、微生物在没有人为活动干扰的“生态保育核”内自由生长,加速土壤生态功能恢复,促进污染物自然衰减。这些措施破解了传统修复方式导致修复后土壤“活性”不足、生态功能丧失的难题,也缓解了短期内高昂的治理资金压力。

“成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污染风险可控,监测表明环境空气达标,地下水污染物未发生明显扩散。”郑磊说,二是生态恢复显著,动物栖息生态环境明显向好,鸟类品种和数量大幅增加。

今年完善《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配套政策标准

今年,北京将加强污染源头防控。以“田长制”为抓手,加强耕地保护,推进农业绿色防控,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促进耕地土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林长制”为抓手,保护园地、林地土壤资源,推进园林绿化用地农药、化肥用量控制,保障产出食用农产品质量。控工业污染“增量”,推进工业园区土壤环境管理,开展重点行业隐患排查试点示范。

《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今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北京市首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夯实了全市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基础。北京将完善《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配套政策标准,研究编制农用地有关调查评估,工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建设用地遥感监测等指南。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