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年内完工 天天百事通

王伟正在施工现场查看施工情况。本报记者陈强摄


【资料图】

安贞医院通州院区是目前北京市最大的在建医院。城建集团供图

在接连高效完成雁栖湖日出东方酒店、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长安商场城市更新改造等多个“地标”项目之后,北京城建集团的王伟2021年5月来到城市副中心,作为副经理投身到本市最大规模的在建综合医院——安贞医院通州院区的建设中。

就在前几天,王伟青年突击队摘得城建集团“优秀青年突击队标杆”,他本人获得了集团建筑工程总承包部“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采访当天,记者本来约好和王伟上午11点在项目部见面,结果扑了个空。“我们副经理嘱咐了,请您稍等。施工现场需要他协调,暂时还真走不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王伟在项目部主管生产,是个大忙人。

过了半个小时,记者终于见到了王伟。个子不高,戴眼镜、留寸头,摘下安全帽,顺手擦了擦额头的汗。眼前这位建设者,虽然才34岁,但常年在工地上风吹日晒,面容已有些“显老”。

“嗨,干工程的不都这样嘛。”王伟说话的语速并不快,“尤其是我们这种超大项目,工期紧张,每天一睁眼,都有一大堆事要处理。”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总床位数1300张,具备门诊、住院、科研、教学等多种功能,开诊后,这里将提供心血管相关疑难杂症、急危重症救治服务,大幅提升城市副中心医疗服务水平。

地下工程提前15天冲出正负零、主体工程提前20天封顶……“走,我带您转转现场。”王伟又拿起安全帽,同时递给了记者一顶,“我主抓生产环节,遇到困难,坐在办公室里肯定想不出办法,得把整个项目的进度都装在心里。”

走进施工现场,从市政园林到机电安装,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放眼建筑内外,一台台载人升降车遍布各区域,系好安全带的建设者进行着焊接、穿线等作业,地面瓷砖铺贴、墙面树脂板等正紧张施工,室外市政管线敷设有序进行,整个施工现场有条不紊。

医院是建筑业界公认的“最复杂的公共建筑”之一。门诊、急诊、手术、医技、病房、后勤、行政等多功能需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在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建设项目机电专业中,多达60余类功能系统,850余个设备机房,25万平方米通风管道,800多万米长的强、弱电线缆,18600多个弱电楼宇控制点位,功能先进、专业繁多,整体排布错综复杂。

王伟和同事们,要给这项工程申报“鲁班奖”。记者看到,已经实现亮相的样板区域,地砖和墙砖都做了对缝处理,天花板上的灯带、通风口全都保持在正中央……这还仅仅是细节,得益于BIM技术的虚拟建造方案,项目部面对巨大的机电安装和管线施工量以及近百家分包单位交叉施工,大胆尝试装配式机房安装,实现“一次成活、一次成优”,不仅最大限度地节约了成本,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

王伟从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北京城建集团工作,至今已超过10年,安贞医院通州院区是他参与的第一个副中心项目。“1983年,大约3万名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组建了北京城建集团的前身——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总公司,为首都建设贡献力量。”他说,自己作为后辈,更要发扬这种“铁军”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当好城市副中心这座“未来之城”的开路先锋。

“印象最深的是去年4月到6月,项目在抢抓幕墙施工进度,那段时间我都没回家,就住在工地上。”王伟说,当时项目上光施工吊篮就有500多个,整个幕墙施工体量大约10万平方米。“精神压力大,白天忙了一天,夜里也总睡不着,怕自己忘事,经常半夜把施工要点记在手机上。”王伟说,好在项目的“智慧大脑”积累了庞大的生产作业信息数据,这些数据再经过处理,就能得出整个项目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机、料、法、环等关键要素,生成电子化的数据图表,方便管理团队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顺利完成幕墙施工后,王伟趁着周末回了趟家。那天清晨,身为医生的妻子刚下夜班回家补觉,王伟提前去买了肉和菜,悄悄溜进厨房,做了红烧肉、土豆丝、鸡蛋汤……妻子看到王伟,再看看餐桌上的几样菜,笑得像花儿一样,“这顿饭吃得真香!”

眼下,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都在为机电管线和设备调试做准备。今年内,这座本市最大规模的在建综合医院就将完工,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又一座医疗“地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