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热点:北京在册护士总数达14.3万人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发展护士队伍,改善护理服务”。5月11日,北京市卫健委召开发布会,通报了近年来首都护理工作取得的进展。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在册护士总数14.3万人。结合专科优势,不少医院开设了特色护理门诊;此外,结合互联网技术,将护理服务延伸至患者家中。
(资料图片)
亮点1
开展护士多机构执业实施电子化注册
北京市卫健委公众权益保障处处长姚秀军介绍,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在册护士总数14.3万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达6.53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75%。2022年,在老年、伤口造口、失禁等16个专业领域,北京新增培养专科护士1360名,累计培养14293名。
此外,护士执业制度日益完善。北京下放护士注册管理层级,精简申请材料、简化办理流程,开展护士多机构执业,全面实施护士电子化注册,推进电子证照,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基层。
亮点2
卧床护理、临终关怀多举措服务老年患者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医养结合成为不少居家老人的刚需。
姚秀军称,北京正积极推进老年居家医疗护理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将出院患者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家庭。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居家护理,从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服务供给、规范开展需求评估、有序提供护理服务、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推动老年护理工作。
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玉玲告诉记者,新街口是北京市西城区的传统老街区,辖区常住总人口为8.4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居民约1.5万人,因各种原因导致长期卧床老人1400余人。中心为辖区内失能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对接182张家庭养老床位,进行预约上门服务,开展健康指导、心理疏导等专业护理服务,既有常见的卧床老人防褥疮治疗与护理,口腔护理,鼻饲管、留置导尿管、引流管护理,也有康复指导、膳食摄入、营养均衡以及对于家庭环境的评估和家属陪护知识宣教。截至目前,已对辖区内200余名失能老人进行了上门评估。
北京老年医院副院长倪如暘介绍,作为“老年友善医院”,该院长期卧床、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会由护士操作,通过天轨移位系统送至全自动洗澡机内完成整个洗浴过程。
亮点3
认知训练、创面门诊多院探索特色门诊
姚秀军表示,北京市护理服务质量不断优化,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部分医疗机构已覆盖门(急)诊、血液净化中心(室)、手术(部)室、导管室等非住院部门。
不少医院结合自身特点,开设了特色护理门诊。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护理部主任韩斌如介绍,宣武医院的护理工作突出神经科学与老年医学两大特色,开设了认知训练、康复居家、小儿癫痫、产褥期护理、造口、PICC维护、心脏起搏器随访、牙周健康管理、糖尿病健康护理、糖尿病足伤口、肾病水肿等11个专科护理服务门诊,使患者享有更全面专业的护理服务。
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整形烧伤科的优势,开设了创面门诊,作为护理服务专科技术的延伸,为辖区伤口患者开通了“医院-社区-医院”的就诊绿色通道,实现了临床专全结合的“护理专科门诊-中心门诊-站内门诊”一体化管理。目前已累计为伤口患者门诊服务20000余人次、上门服务400余人次。
亮点4
护理“触网”服务延伸至家中
北京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促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行业规范、健康发展,覆盖医疗机构、社区、居家及全人群,逐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李航介绍,该院针对院外慢病患者探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如针对糖尿病患者开展医护共同照护线上疾病管理,通过实时同步上传患者血糖、血压、体重数据,医护人员及时给予疾病指导。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构建冠心病、房颤、心衰、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术后4个MDT随访团队,对患者进行全程指导。
韩斌如表示,聚焦认知障碍老年人行动不便、无家人陪伴的“痛点”,宣武医院把认知训练护理门诊开到了线上,在“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与患者进行实时沟通,指导认知功能训练、进行健康教育及定期认知功能评估预约等,并解答居家照料康复问题。“线上+线下”的认知训练既解决了出院后的护理断档问题,又为不能来院就医的患者解决了烦恼,目前线上认知训练已占总干预量的27.4%。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