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建成29.9平方公里蓄水“海绵” 速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京的雨季已经来临。笔者从北京市通州区水务局了解到,城市副中心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已建成29.9平方公里的“海绵”,它们成为汛期存水的一大利器。
雨后的运潮减河绿道上,饱满的线形叶子连片生长,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草毯。轻轻拨开草面,露出一个个长方形的一体化草盘。“你看这水渗得这么快。”通州区海绵办工作人员介绍,植物下面依次是基质土、过滤的无纺布、用来吸水和过滤雨水的陶粒层和2厘米的储水层,这就是下着雨,地面却没有积水的原因,雨水基本被这些草毯“喝掉”了。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也是一块大大的“海绵”。公园内建设了五处大型蓄涝区,可将91.7%的雨水就地消纳和利用。同时通过补给再生水,园内水系可以实现四季不断流。据了解,公园的“海绵”体系由运河故道、蓄滞湖区为主的大型滞蓄型“海绵”,以及雨水花园、植草沟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渗透型小“海绵”共同组成。大型“海绵”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东南门区附近的景观蓄水湖——福泽湖,湖面有七八万平方米,并且由一座廊桥分成大小两个“水泡”。公园工作人员介绍,福泽湖所在地是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最低洼的地方,园内雨水会最终汇集到这里,给地下补水。而雨水花园中种植千屈菜、萱草、芦竹等景观植物,并因地制宜设有休闲设施,在非汛期时也是一道靓丽景观。
截至目前,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达标区域面积29.9平方公里、达标比例为40.1%。目前,通州区海绵城市试点管控平台运行平稳,对试点区内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以及调蓄池、透水铺装、渗井等典型“海绵”设施和建筑小区的外排口、市政排水管网的末端入河排口等进行实时监测。数据显示,今年6月以来,“海绵”改造小区的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了87%,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显著。
2016年4月,北京市成功获批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副中心由此拉开海绵城市建设的序幕。2019年底顺利通过国家试点验收,还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和模式。此外,城市副中心还在消除黑臭水体、增强城市防涝能力、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朗清园、杨坨安置房、张家湾设计小镇、北京环球度假区等一系列优质项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