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1家医疗机构创新服务,医务社工有306人
千龙网讯(记者 刘美君)近年来,北京市医务社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8月28日,记者从北京市卫健委召开的“学思想、护健康,推动首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系列之医务社工专题媒体沟通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101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54家,较2019年增长184%;全市共有医务社会工作者306人,其中三级医疗机构194人,较2019年增长131%。
(资料图)
遴选培育25项医务社工示范项目
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叶小敏介绍,近年来,市卫健委紧密结合首都卫生健康工作实际,探索医务社工发展模式、构建医务社工发展体系、拓展医务社工发展格局、加强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本市医务社工领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今年,市卫健委遴选培育了25项医务社工示范项目,在医院病房、急诊、门诊等不同场域,覆盖传染病、儿童血液病、唇腭裂、产科、认知障碍、青少年情绪障碍等不同病种,融入康复管理、慢病管理、安宁疗护、多学科诊疗团队等,立足患者及家属需求,结合临床路径、嵌入管理流程,利用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等专业方法,为有需求的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困难救助、社会支持等人文服务,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让医学更有温度。截至目前,个案服务4000余人次,小组服务5700余人次,社区服务37000余人次。
以首都儿科研究所开展的“血液病儿童治疗初期医务社会工作介入”项目为例,医务社工们运用病房陪伴、心理疏导、艺术疗愈、小组支持等专业方法,解决患儿和家属因疾病而产生的心理、经济、康复等疾病应对方面的问题。项目开展期间个案服务患儿92人,276人次;小组12次,121人次。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也建立了“唇腭裂患儿及家庭社会工作模式”,对于患儿和家属,医务社工们从入院前、入院后以及出院后均提供贴心的帮助,必要时还对接社会资源给予更多支持。
构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协同推进
北京市卫健委按照“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精心培育、逐步铺开的发展路径,构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协同推进,公共卫生单位积极探索的医务社工发展体系。
在医务社工发展体系方面,叶小敏介绍,首先是全面推进,在前期试点基础上,2022年开始,逐步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医务社会工作。截至目前,开展医务社工服务的综合医院33家、专科医院27家、中医医院7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33家、公共卫生机构1家。
同时,本市积极推动统筹发展,尤其是针对医务社工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大扶持力度,开展课题研究,推动建立社区社工与医务社工对接机制,探索医务社工在基层落地的实现路径。此外,围绕卫生健康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医务社会工作与改善医疗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慢病管理、医养结合、健康促进等工作统筹推进、融合发展。
打造复合型医务社工人才
如何打造医务社工人才队伍?据叶小敏介绍,医务社工主要有招聘、转岗、购买服务等三种来源,根据岗位胜任力需求,按照线上与线下结合、理论与实务融合、督导和培训并行的思路,打造一批适合卫生健康需求的复合型医务社工人才。
“对于新入职及转岗的医务社工,开展通识培训,录制精品课程,提升基本业务素养。对于具有一定实务经验的医务社工,以示范项目和驻点项目为载体,组织团体督导、工作坊等系列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提升岗位胜任力。对于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医务社工,开展首批督导遴选培训,开展陪伴式督导实践锻炼,建立专业化、本土化医务社工督导队伍。我们通过强化科研能力,培养科研思维,鼓励实务研究,以督带学、以研促学,培养一批高层次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叶小敏说。
丰富的社会参与也在持续拓展本市医务社工发展格局。例如,本市积极扶持行业协会发展,在人才培训、行业标准、资源整合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撑;加强医校合作,推动高校与医疗机构建立联合培养机制;链接社会资源,联合韩红基金会等公益组织机构,开展医务社工驻点项目,向有发展意愿且服务专业性不足的医疗卫生机构派驻医务社工,基金会、行业协会、社工机构、医疗机构发挥各方优势,同向发力、精准培育,激发被派驻单位医务社工发展的内生力量。截至目前,本市已完成首批30家医疗卫生机构派驻工作,启动了第二批15家遴选派驻工工作,有效拓展了医务社工发展格局。
关键词: